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首都核心区人口密度显著降低,产业协同呈现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5-01-25 08:18:48   作者:玩站小弟   我要评论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再到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不断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谋思路、京津冀协打基础、同发同呈寻突破”,展年著降到“滚石上山、首都爬坡过坎、核心攻坚克难”,区人再到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口密示范区”,度显低产不断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业协新篇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首都核心区人口密度显著降低,格局产业协同呈现新格局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悦 徐芸茜 北京报道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京津冀协花瓣,瓣瓣不同,同发同呈却瓣瓣同心。展年著降十年来,首都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持续推进,这片大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月17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与校出版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高端论坛上共同发布的《大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记》(下称《10周年记》)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再到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不断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10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发生了一些趋势性变化。一是京津冀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北京新两翼快速崛起,中心城区特别是核心区变得疏朗有序,周边地区功能逐渐增加,城市群规模断层和功能断层得到缓解;二是现代化首都都市圈轮廓雏形开始显现,通行圈的通行特征尤为明确,功能圈功能互补关系更加紧密;三是比邻地区和部分重点领域,从协同发展正在向一体化发展迭代升级,交通生态一体化程度较高,通州与廊坊、百川县、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等地区一体化进程加速演进;四是产业协同从疏解承接逐步演进了产业链供应链协作,着力推动共同做大蛋糕;五是营商环境等改革创新进入到突破瓶颈的攻坚期深水区,也是亟待取得新突破的重要领域;六是三地各层级和领域机制更加完善务实,以各类平台为支撑,各种活动丰富多彩。”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市协同办副主任、京津冀联合办副主任周浩在论坛上对《华夏时报》等媒体表示。

首都核心区人口密度显著降低

京津冀协同发展“牛鼻子”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随着北京首都功能的布局不断在优化,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

《10周年记》指出,在非首都功能疏解方面,10年来,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重要进展,北京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限目录,不予受理业务2.5万件;有序退出4000余家一般制造业企业、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核心区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四个密度”稳步下降。

数据显示,2014—2022年,北京核心区常住人口规模由221.3万人下降至181.5万人,常住人口密度由23924人/平方公里下降至19503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减量显著。

与此同时,核心区通过政策管控对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教育、卫生等非核心区功能产业的新建与扩建采取了禁限措施,2016—2021年西城区建筑密度由147.9万平方米/平方公里下降至103.0万平方米/平方公里,年均降幅达6.97%,有效控制了建筑规模增长。

据了解,北京核心区商业密度降低则是通过疏解商业门类、调整商业业态结构和优化商业设施空间布局等方式得以实现,2016—2020年核心区商业密度由801.4家/平方公里下降至719.1家/平方公里,年均降幅达2.67%。核心区还依托全面推进景区门票预约制度、强化住宿业的整顿治理、引导核心区游客向中轴线外侧延伸等方式,有效控制了旅游人口规模。

“经过研究发现,10年来,首都功能核心区‘双控四降’成效显著,核心区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四个密度’稳步下降,核心区逐步‘静’了下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叶堂林在论坛上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在疏解上持续发力,在整治上保持定力,在提升上集中发力,走出了一条都与城相融的崭新路径,为老城重组提供了条件,所以首都功能大幅提升巩固日益显现。

产业协同呈现新格局

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个需率先突破的领域之一。《10周年记》指出,京津冀产业协作模式充分拓展,群链廊实现深度融合,产业协同呈现新格局。

10年来,京津冀充分发挥北京创新研发优势,天津地理区位和政策优势,河北充足的生产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优势,依托“2+4+N”产业合作格局,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武清京津产业新城、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等一系列产业合作平台园区为载体,有效实现了北京产业发展从“大而全”转向“高精尖”,天津产业优化以“引得来”巩固“发展好”,河北则从“接得住”实现“升级跳”,充分实现了产业合作赋能区域协同。

叶堂林表示,区域产业加速转移,区域产业结构在持续优化,天津、河北、北京三地的产业链互补,推动了区域产业特色化协同化进一步的发展。三地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少,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逐渐加快;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产业结构开始优化,原来偏重产业结构开始得到明显的改善;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所以经济活力和韧性是不断地加强。

目前,京津冀正在紧扣“五群六链五廊”发展新蓝图,促进产业协同由单个企业、单一项目对接,向产业链供应链区域联动转变。京津冀在推动区域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区域要素流动共享,提高京津冀整体产品市场占有率、关键零部件替代率和区域经济贡献率的同时,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区域产业融合创新,在以创新链引领产业链,共建上下游衔接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加速推进。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 Tag: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