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走出国门 “中国神草”炼就全球抗疟良药
青蒿素:“中国神草”炼就全球抗疟良药
◎本报记者 付丽丽
100多种
激活的中国神草青蒿素可与疟原虫的100多种蛋白以共价键结合并使之烷基化,破坏疟原虫的青蒿全球诸多生命过程,从而杀死疟原虫。素走
这是出国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更是门炼中药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疟疾,抗疟是良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曾经,中国神草人们谈“疟”色变,青蒿全球有数字显示,素走此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出国至少有100万人死于此病。门炼
自20世纪70年代青蒿素问世以来,抗疟所治愈的良药疟疾患者不计其数。青蒿素类抗疟药,中国神草成为疟疾肆虐地区的救命药。
背后的艰辛,唯有经历的人才能体会。屠呦呦,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其感受更深、付出更多。
青蒿素的发现,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7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9年,获得“共和国勋章”。在抗疟药物研发道路上,默默耕耘了40多个春秋,是她,让 “小草”青蒿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神草”。
然而,她却总说:“在全球疟疾防治的战场上,个体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有组织有目标的大团队作战才能逐步战胜疟疾。”
确实,青蒿素是举国体制的结果。40多年来,青蒿素、双氢青蒿素、复方蒿甲醚、青蒿素哌喹片……青蒿素和它的衍生物在抗疟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走出国门,最终影响了世界。
历尽艰辛 发现青蒿抗疟有效组分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宁波,16岁那年,因为患上肺结核,不得不中断学业两年。这次来势汹汹的病情,也让她萌生了“治病救人”的朴素愿望:医药的作用很神奇,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能救治更多人。
1951年考大学前夕,屠呦呦填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1959年,她参加了原卫生部组织的“中医研究院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第三期。在两年半的脱产学习中,屠呦呦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还参加了临床学习,深入药材公司,学习中药鉴别和炮制技术。这些经历为她后来在中医药中寻得青蒿素灵感埋下伏笔。
1969年1月底,39岁的原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实习研究员屠呦呦,忽然接到一项秘密任务——“523”任务:以课题组组长的身份,研发抗疟疾的中草药。正是上述经历,显露了她扎实的科研功力,被委以重任。
接手任务后,屠呦呦翻阅古籍,寻找方药,拜访老中医,对能获得的中药信息,逐字逐句地抄录。在汇集了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2000余个内服、外用方药的基础上,课题组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正是这些信息的收集和解析铸就了青蒿素发现的基础。
到1971年9月初,课题组筛选了100余种中药的水提物和醇提物样品200余个,但结果令人失望。
“我也怀疑自己的路子是不是走错了,但我不想放弃。”屠呦呦说,只好重新埋下头去,看医书。
从《神农本草经》到《圣济总录》再到《温病条辨》……终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的记载,给黑暗中摸索的课题组一抹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为什么古人用“绞汁”?是不是加热破坏了青蒿里的有效成分?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4.6℃的乙醚来提取青蒿。“我们把青蒿买来先泡,然后把叶子包起来用乙醚泡,直到编号191号提取物,才真正发现了有效组分。”屠呦呦说。
实验过程繁复而冗长。1971年10月4日,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动物抗疟实验最后出炉——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科研人员以身试药 青蒿素终问世
1972年3月,屠呦呦在“523”办公室主持的南京中医中药专业组会议上,报告了青蒿乙醚中性粗提物的鼠疟、猴疟抑制率达100%的结果。
“523”办公室要求,当年必须到海南临床,看一看效果到底如何。
而191号提取物在临床前试验时,个别动物的病理切片中发现了疑似毒副作用。到底是动物本身存在问题,还是药物所致?搞毒理、药理实验的同事坚持:只有进行后续动物试验、确保安全后才能上临床。
“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为不错过当年的临床观察季节,屠呦呦向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1972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员一起住进北京东直门医院,经过一周的试药观察,未发现该提取物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
带着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屠呦呦等人去往海南昌江地区进行临床验证。结果显示,该药品对当地、低疟区、外来人口的间日疟和恶性疟均有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对11例间日疟患者,有效率达100%。
随后,课题组的首要任务是尽快找到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1972年11月,在团队成员倪慕云的色谱柱前处理的基础上,钟裕蓉采用硅胶柱分离,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石油醚洗脱,最终获得具有抗疟作用的有效单体青蒿素。青蒿素就此诞生。
“获得有效成分只是第一步,要应用还必须先进行临床试验,这就需要大量的青蒿素。”课题组成员姜廷良回忆,课题组“土法上马”:用7口老百姓用的水缸作为实验室的常规提取容器,里面装满乙醚,把青蒿浸泡在里面进行提取。
设备简陋,没有排风系统,更没有防护用品,科研人员除了头晕眼胀,还出现鼻子流血、皮肤过敏等症状,屠呦呦也出现了中毒性肝炎。
然而,她们并没有止步于青蒿素。1973年,课题组还首次发现了疗效更好的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这是屠呦呦及其课题组对中国乃至世界作出的又一重要贡献。
青蒿素类抗疟药,是举国体制的成果、集体主义的结晶,也是自主创新的杰作。屠呦呦常强调,荣誉,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走过近半个世纪 青蒿素研究继续前行
如今,发现青蒿素已经近半个世纪了,青蒿素和它的衍生物已走向国际抗疟临床,成为全球抗疟的一线药物。
毋庸讳言,青蒿素对全球疟疾防治功不可没,但其治疗疟疾的深层机制仍模糊不清。尤其是青蒿素的抗药性,是屠呦呦一直关心的问题,也是全球抗疟面临的最大挑战。
欣喜的是,2019年6月17日,屠呦呦团队对外公布,其青蒿素抗药性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继刚,采用化学生物学方法,研究血红素激活青蒿素的过程,发现激活的青蒿素可与疟原虫的100多种蛋白以共价键结合并使之烷基化,破坏疟原虫的诸多生命过程,从而杀死疟原虫。这个血红素激活的多靶点学说已得到国际抗疟学界的认同,对揭示青蒿素抗疟的深层机理、耐药现象并促进更有效的临床用药等意义重大。
王继刚介绍,根据研究,青蒿素在人体内半衰期很短,仅1至2小时,而临床推荐采用的青蒿素联合疗法疗程为3天,青蒿素真正高效的杀虫窗口只有有限的4至8小时。而现有的耐药虫株充分利用青蒿素半衰期短的特性,改变生活周期或暂时进入休眠状态,以规避敏感杀虫期。同时,疟原虫对青蒿素联合疗法中的辅助药物“抗疟配方药”也可产生明显的抗药性,使青蒿素联合疗法出现“失效”。
针对此,团队提出了新的应对治疗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由3天疗法增至5天或7天疗法;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在可预见的未来,继续合理和战略性地应用青蒿素联合疗法(ACT)是应对治疗失败的最佳解决方案,也可能是唯一解决方案。”王继刚强调。
除了青蒿素抗疟研究之外,团队还十分关注青蒿素的抗癌等功效。青蒿素的抗癌机制与抗疟机制有异曲同工之处,即相比于正常体细胞,肿瘤细胞中血红素的合成更加旺盛,从而激活了青蒿素或其衍生物,随后激活的青蒿素以多靶点方式杀灭肿瘤细胞。但团队成员表示,青蒿素的抗癌功效目前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有效不等于可以成药。青蒿素能否成为抗癌药,还需要大量的后续研究工作。
再就是备受关注的有关青蒿素类药物治疗红斑狼疮问题。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目前已开展二期临床试验。试验表明,青蒿素对治疗红斑狼疮存在有效性趋势。对此,团队成员也表示,关于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章
- 【建材网】中国正处在城镇化转型期,对家居需求非常庞大,家居能耗占总量的40%,门窗又在家居能耗方面占20%,因此节能门窗在低碳和环保上贡献非常重要。但是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现阶段节能门窗业的发展并不理2025-01-26
- 2024年尾声将近,蒙牛“百城马拉松”作为年度健康运动的亮点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全民运动的浪潮。蒙牛作为乳制品行业的领军企业,不仅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乳制品,还在推动全民健身、助力体育事业发展2025-01-26
- 摘要本文探讨了美国研究生GPA小于3的现象,并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论证。首先,我们分析了造成研究生GPA低于3的原因,包括学术压力、个人能力等方面。接着,我们讨论了低GPA对研究生生涯的影响,以及可能的解2025-01-26
- 本报北京12月30日电记者李晓晴)记者从水利部获悉:我国已建成大中型灌区7300多处,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蓄水、引水、提水、输水、排水工程网络体系。目前我国耕地灌溉面积为10.75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2025-01-26
- 【建材网】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企业需要采用科技水平较高的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来满足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市场的需求。然而,我国制药机械设备的加工制造精度还不高,压片机作为行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存在这2025-01-26
- 在美国读物理治疗专业怎样摘要物理治疗是一个受欢迎的专业,特别是在美国。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在美国读物理治疗专业的情况,包括入学要求、课程设置、实习机会、就业前景和专业发展等方面。正文1. 入学要求想要2025-01-26
最新评论